【#育兒筆記】133:爆炸了,然後呢? (芳瑜)
上週南部之旅的最後一天,我家發生了育兒年資將近兩年半以來最嚴重的親子衝突,而主角是我和女兒。
一早從高雄出發,準備前往台南佳里,車程約1.5小時。由於首度挑戰單日最遠車程,從高雄開回台北,於是我上車前就向他們預告這件事,並約定好耐心坐車、好好表達需求。
一上車,沒想到考驗就開始了。
Evonne開始喊著要下車,我輕聲安撫她、同理她,告訴她到目的地之後,我們會從事哪些活動,試圖透過聊天轉移她不想坐車的執念。平時這招算是好搞定,但今日就是特別不順利,上述的循環大概超過10次吧,還包含她有時在高速公路上鬼吼鬼叫,想掙脫安全帶。
此外,她什麼都不滿意。她說要聽兒歌,放了她又不想聽;她不斷叫喊我,回應她又不買單。Aaron興奮的盤點來往車輛,她不想參與;暘斌幾度出聲試著安撫她,她卻更崩潰。
她只想要我陪,而我卻怎麼都無法滿足她,因此一路上,她不斷干擾大家,也氣噗噗的反話連發。安撫、同理、遊戲、冷處理、幽默以對、轉移注意力⋯⋯當時能想到的方法都用盡了,卻止不住滿車的崩潰聲。一個多小時之後,我感覺自己已經頭痛欲裂。
總算撐到下車了,我心裡鬆了一口氣,因為轉換環境對我們都太重要了,通常許多狀況都會因此迎刃而解。
眼看剛好正午時刻,我蹲下來,問她想先吃飯還是先玩一下,她說想先吃飯,而我轉頭問Aaron也得到一樣的答案。當我正心想:「太好了,他們不必再延續車上的爭執了!」,沒想到Evonne開始崩潰大哭,吵著要先去玩,並且再也不肯好好牽手。
我們走到餐廳門口,她仍然吵鬧不斷,並且賭氣硬是要往有車的地方走過去。我再也受不了了,理智線瞬間斷裂,吼了一句:「再吵就通通回家,煩死了!」此刻的我,完完全全被洶湧的情緒給淹沒。
這句話不僅超沒sense,而且滿是威脅、斥責與遷怒。脫口而出的瞬間,我就知道:我失控了,而且是最失控的一次。
─────
這兩年半來,我很深刻的記著所有責備與吼罵的次數:姊弟倆各3次。
不是因為要記錄什麼了不起之舉,而是因為我明白,當我再也記不住失控次數的時候,這樣的教養模式就會漸漸成為常態,這卻並不是我期待中的事。
雖然,我認為在學習如何成為理想爸媽的過程中,總有失誤,不用過度苛責自己,但我不認同的說法是「我們都是被打罵長大的,孩子終究會明白爸媽的愛」,以至於放任自己一再的失控。
或許孩子們可以承受我的失誤,不過我更清楚的是,他們所能承受的量是有扣打的。如果不珍惜他們給予的機會,誤以為「無論如何打罵,只要好好說理或補償,他們依然會深愛我們如昔」,那麼我們所謂的愛,講白點,也只是在自爽而已。
─────
失控之後,我有整整兩分鐘都無法再說出任何話,也無法正眼看她,任憑她抱著我的大腿更狂放地哭喊。這個場景,無論是誰看到都會覺得殘忍,但我必須在這個被情緒掌控的當下,好好停頓一下。
在這短暫的兩分鐘裡,我更清晰的覺察到自己的憤怒,也更明白剛剛的失誤造就了什麼樣的局面。於是,在迅速的轉化情緒之後(真的要多靠平時的練習),我決定好好開展新的局面。
我蹲下來與她對話⋯⋯
👩🏻:「我剛剛很大聲,對嗎?」
👧🏻:「對⋯⋯(哭)」
👩🏻:「其實我剛剛生氣了,因為妳在車上沒有遵守約定,下車也繼續哭鬧,甚至不牽手走路,所以我生氣了。妳知道嗎?」
👧🏻:「知道⋯⋯(哭)」
👩🏻:「但是我太大聲了,嚇到妳了。我應該好好跟妳說的,我向妳對不起。」
👧🏻:「⋯⋯(漸漸停止哭泣)」
👩🏻:「妳剛剛一直很想下車玩,所以心情不好嗎?」
👧🏻:「是⋯⋯」
👩🏻:「我知道了。但今天真的要坐車比較久,所以我一開始也跟妳約定好了。妳可以為自己沒有遵守約定的行為,向我道歉嗎?」
👧🏻:「對不起。」
👩🏻:「我很愛妳,我們抱一下,好嗎?」
👧🏻:「好⋯⋯」(抱!)
👩🏻:「待會,我們一起開心吃飯,再開心地玩,好不好啊?」
👧🏻:「好!(笑)」
然後,我們就手牽手去餐廳了,接著平順開心的過完一整天。
—————
簡·尼爾森:「#最需要愛的孩子往往表現得最無法讓人去愛。」我一直記得這句話,也知道在車上胡鬧的她就只是需要我的關注。只是,在給予過量關注到忘了觀照自己的時候,我便會感到疲累、挫折與氣惱。
如果這件事重新再來一次,我想要採取兩個應對方式。
一、#大人要決定自己的行為
在車上,如果已用上許多方法,孩子仍然予取予求、胡鬧不已,我不必再疲於應付,而是要先安頓自己的心,不受干擾,並且告訴她:「我們有約定耐心坐車,等到妳願意好好講話時,我才回應妳。」
期間無論她如何選擇自己的行為,我都已經做好自己的決定,等待她穩定下來。(旅行第一天遇到類似狀況時有應用這個策略,這次卻忘了。)
二、#適時表達自己的情緒
仔細回想整個過程,我似乎都忘了平穩地表達自己的情緒,無論是煩躁、失望或是生氣。我一心期待情況會有所改善,於是隱忍不發,直到進餐廳前才瞬間爆炸,導致兩敗俱傷。
如果我像平時一樣,早一點覺察自己的情緒漣漪,並且適時表露,便不必眼看氾濫成災。一方面,情緒轉化的速度會比較快,另一方面,彼此也才能學會互相尊重。
這個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親子衝突,雖然沒幾分鐘便圓滿落幕了,但我心裡很明白,每一次的不理性衝突,其實都是我們情感帳戶的一筆支出,帳戶中實在沒有太多額度可以被我浪費。
於是,在爆炸之後,除了不可或缺的「講愛、道歉與擁抱」,與其花費許多時間陷入自責與懊悔,不如培養「#成長性思維」──自我覺察、積極改變!
#2y5m
#歡迎分享
─────
🔸延伸閱讀🔸
📌世界越快,心則慢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11489460393337/posts/209149253960690/?d=n
📌讓「在情緒裡迷路的孩子」回家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11489460393337/posts/211463337062615/?extid=0&d=n
📌口罩之亂──大人要決定自己的行為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11489460393337/posts/215615886647360/?extid=0&d=n
📌「你氣完了嗎?」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11489460393337/posts/245524376989844/?extid=0&d=n
📌 孩子,為什麼不說對不起?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11489460393337/posts/219815419560740/?extid=0&d=n
📌「薩提爾式對話」日常二例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11489460393337/posts/231998415009107/?extid=0&d=n
📌 停頓──讓問題跑一會兒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11489460393337/posts/243054520570163/?extid=0&d=n